点击阅读原文新型细胞外囊泡是由细胞释放的各种具有膜结构的囊泡的统称,根据其起源细胞不同而具有大小和组成异质性,主要分为外泌体(Exosomes)、微囊泡(Microvesicles)、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y)和肿瘤小泡(Large oncosomes)。外泌体(点击往期文章《东纳生物推出外泌体检测、鉴定与多功能标记服务 ——TEM、NTA、WB与标记》了解外泌体分离与鉴定方法)起源于内吞途径,由细胞内的多泡小体(MVB)与细胞膜融合并释放到细胞外,直径约30-150 nm;微囊泡由质膜向外发芽和裂变而产生,直接从细胞膜释放,直径约100-1000 nm;凋亡小体是在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形成的,直径约为50 nm-2 μm;肿瘤小泡是在肿瘤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尺寸在1-10 μm的细胞外囊泡[1]。图1 细胞外囊泡的形成与释放过程[1]细胞外囊泡携带着从母细胞获得的脂质、糖蛋白、核酸等成分,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保护下,其内容物在血液中稳定存在,另一方面脂质层的存在也使细胞外囊泡能够穿透体内的天然屏障(如血脑屏障)将携带的内容物递送至受体细胞,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导。文献报道细胞外囊泡除了转运内源性物质外,还可以将外源性核酸、化学药物等传递到受体细胞,从而达到干预或者治疗的目的。其中凋亡小体和肿瘤小泡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得它们不适合作为药物递送载体,而外泌体因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传...
发布时间:
2020
-
04
-
28
浏览次数:935
点击阅读原文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挑起了全国人民的抗疫战争。研究者们对该新冠肺炎进行各种临床分析,目前大部分感染患者症状较轻,但部分患者后期突然加重,最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原因主要是“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在SARS、MERS和流感中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细胞因子是细胞为细胞间信号传递和通讯而分泌的一组小蛋白质,功能是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血管生成,免疫和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主要包括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趋化因子(Chemokines)、集落刺激因子(CSFs)、肿瘤坏死因子(TNF)。当病毒、细菌感染人体后出现炎症,免疫细胞就会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再激活和招募更多的免疫细胞。严重的炎症可能引起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造成细胞因子风暴,无差别的攻击细胞,从局部开始通过全身循环传播,造成持续的器官功能障碍。所以可以通过靶向细胞因子或者细胞表面蛋白受体等进行调控以达到诊断治疗目的。图1 病毒感染细胞因子谱[1]01 炎症靶向治疗炎症是由感染和组织损伤引起的自然反应。在炎症开始时,白细胞与炎症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选择素与糖蛋白配体的寡糖残基相互作用介导的。随后,粘附和转运主要是由白细胞整合素与细胞粘附分子(CAMS)的相互作用介导的,CAMS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择素和细胞粘附分子是两种主要的炎症相关分子,白细胞是主要的炎症...
发布时间:
2020
-
04
-
26
浏览次数:515
点击阅读原文纳米酶是生物医学纳米技术领域重要的前沿研究方向,也是酶工程领域的重大进展和创新。相对于天然酶,纳米酶具有简单易得、稳定、成本低的优势,同时具有依赖于尺寸和表面可调的类酶活性,通过表面工程可方便实现与各种分子探针的偶联,从而可用于替代天然酶用于各种生物检测与信号放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纳米酶具有多酶催化特性以及细胞内ROS调控能力,还具有丰富的光、电、磁、热以及纳米载药、靶向、成像、治疗等多功能。目前已经有29个国家、290多个实验室从事纳米酶相关研究,已经有50多种纳米材料被发现具有模拟酶特性,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农业等领域,尤其是为发展新型模拟酶与创新诊疗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可望产生系列突破性成果。图1 截至2018年纳米酶研究文章发表数量快速增长(引自Acc. Chem. Res. 2019, 52, 2190-2200)图2 纳米酶具有丰富的种类与应用领域(引自科学通报, 2018, 63(21), 2128-2139)图3 纳米酶具有多酶活性(引自科学通报, 2018, 63(21), 2128-2139)图4 纳米酶能够双向调控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将成为有前途的抗氧化新材料,亦或成为肿瘤促氧化化学动力治疗的新方法(引自Bioconjugate Chemistry, 2019,30(5),1259-1584)为了进一步推动纳米酶科学研究创新...
发布时间:
2020
-
03
-
27
浏览次数:2343
哪些热点备受国自然青睐?纳米医学之肿瘤微环境篇点击阅读原文2019年国自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其中的“门道”值得我们去反复解读,相信大家对2019国自然医学部的热门方向的分析解读文章已经看了很多,对2020年的国自然申请的风向标也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另辟蹊径,就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交叉(尤其是与肿瘤学交叉)并促进医学研究创新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广大医学研究者提供创新研究思路,通过医工结合推动纳米技术在医学诊疗中的应用转化。数据来源:MedSci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eca41e74898e]就2019年国自然基金资助医学研究的项目及金额对比来看,肿瘤学远远领先,其中肿瘤微环境长期以来都是肿瘤研究当中一个关键和核心的方向,对于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等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肿瘤的诊断、防治和预后亦有着重要的作用。Fig.1. EPR效应在TME中积累NPs的示意图[Life Sci. 2018, 201: 37–44]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即肿瘤细胞产生和生活的内环境,其中不仅包括了肿瘤细胞本身,还有与肿瘤细胞有密切联系的成纤维细胞、免疫和炎性细胞、胶质细胞等各种细胞,同时也包括附近区域内的细胞间质、微血管以及浸润在其中的生物分子。现在主流趋势是借助纳米材料...
发布时间:
2020
-
03
-
17
浏览次数: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