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纳 About us
联系我们
  • 客服服务电话:0755-2801 8888
  • 商业服务电话:18800000001
  • 技术服务电话:18800000001
  • 在线服务QQ:000000000
  • 服务邮箱:service@.com.cn
  • 网站:www.niumowang.com
研究背景普鲁士蓝纳米酶(Prussian Blue Nanozymes, PBNZ)以其优异的稳定性和氧化还原活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与环境治理。传统观点认为其催化反应主要通过非自由基路径进行,并且能够清除羟基自由基(·OH),从而具备抗氧化活性。这与多数铁基纳米酶通过经典Fenton路径(伴随·OH生成)存在显著差异。张宇教授团队在前期工作中揭示了PBNZ通过电子传递机制发挥多酶活性,并且可通过价带/导带双路径电子转移实现“催化自增强”。然而,其是否具备自由基生成能力仍缺乏实验证据。 研究创新本研究以碱金属阳离子掺杂为切入点,提出通过调控Fe位点配位环境,可根本性重塑PBNZ的催化通道,实现从抗氧化型向产氧化型转变。· 理论计算(DFT + c-AIMD)揭示(图1,2):o 表面低配位FeN4中心主要通过氢原子转移(HAT)生成Fe=O物种;o 表面高配位FeN5中心则在酸性条件下通过H⁺辅助直接均裂生成·OH。· 实验策略实现:利用碱金属化学计量调控作用,通过改变掺杂碱金属浓度和类型实现PBNZ结晶度与Fe配位数调控,其中Cs离子掺杂PBNZ(Cs-PB)具有高配位、高结晶度、高POD活性,并且伴随·OH生成。 图1 PB表面·OH生成过程的理论预测 图2 PB表面过氧化氢裂解不同途径 主要发现1. 高配...
发布时间: 2025 - 11 - 04
浏览次数:5
His标签纯化原理:组氨酸标签也称His-tag,由于其具有分子量小(0.84 KD)、免疫原性低、纯化条件温和等特点,成为最简单、应用最广泛的纯化标签,具有六个或更多连续的组氨酸残基,其可插入目的蛋白的C末端或N末端,利于纯化。His标签可以和Ni2+、Co2+等过渡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从而与金属离子选择性的结合,使含有His标签的蛋白质特异性地结合到固定化的金属离子上,而其他蛋白质则没有这种结合能力。通过改变溶液的pH值或使用竞争性配体,可以有效地洗脱结合的蛋白质。目前Histag蛋白纯化磁珠主要包括镍离子(Ni2+)和钴离子(Co2+)两种金属离子螯合磁珠。它们在目标蛋白结合量及所得目标蛋白纯度上有所差异,镍离子螯合磁珠能满足大多数用户对蛋白载量和纯度的要求;对纯度要求更高的用户可以使用钴离子螯合磁珠。 His-Tag蛋白纯化磁珠分选His-tag蛋白的原理 产品特点:东纳生物提供的Histag蛋白纯化磁珠是由Nα,Nα-双(羧甲基)-赖氨酸水合物(ANTA)共价偶联至1 mm羧基磁珠,再通过ANTA的4个结合位点螯合二价镍离子(Ni2+)制备而成,具有超顺磁性、磁响应速度快、亲水性好、单分散性好、蛋白载量高等特点,可特异性地与动植物或者微生物裂解液、血清、腹水等样品中含有His标签的蛋白结合,从而用于带有His标签蛋白或蛋白复合物的纯化、免疫沉淀(Imm...
发布时间: 2025 - 10 - 15
浏览次数:16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通常采用肝切除术、消融治疗、肝移植、介入灌注疗法及化疗等常规治疗方案。然而,肝癌死亡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肝癌研究领域,据报道DCR3 mRNA和蛋白在HepG2和SMCC7721(肝癌)细胞中高表达,而在LO2(正常肝)细胞中几乎检测不到。因此,DCR3有望成为小分子疗法的理想靶点,通过增强药物向肿瘤部位的递送效率,显著提升肿瘤治疗效果。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颗粒作为最传统的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靶向药物/基因递送系统中备受关注,这得益于其卓越的磁学性能、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可生物降解性及其他优势特性。很多研究表明磁性微机器人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潜力日益凸显,为癌症治疗提供了精准靶向、可控药物递送和创新治疗策略。研究内容: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兼具磁驱运动与化学趋化行为的双响应纳米颗粒,该颗粒能够沿血液和组织中的DCR3蛋白梯度定向迁移,从而有效靶向体内肝脏肿瘤部位(图1)。通过聚乙二醇修饰的30 nm Fe3O4(Fe NPs)(购于南京东纳生物,货号:Mag3200)利用粒子间的磁相互作用,在特殊磁场控制下形成集群实现磁靶向;将铁纳米粒子(Fe NPs)与DCR3抗体偶联得到Fe NPs-DCR3,进一步提升了药物向肿瘤部位递送的精准性。并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明Fe NPs-DCR3相比于单独的Fe NPs具有...
发布时间: 2025 - 09 - 29
浏览次数:18
内毒素也称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是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主要成分,所有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分裂与死亡过程,都会释放内毒素;而内毒素具有“微量致病”的毒性特点,不仅干扰细胞生长、蛋白活性等研发生产过程,也给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极低浓度内毒素即可诱导哺乳动物发生热原反应和休克[1]。因此各国药典都对医药产品的内毒素含量设定了严格限值,内毒素的去除和检测成为生物制品生产工艺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产品安全性的核心步骤。不同革兰氏阴性菌来源的LPS通常由三个区域组成:O-特异性多糖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如图1所示),其中脂质A是内毒素生物活性和毒性主要来源。在生物药物研发及生产的过程中,内毒素的去除方法的选择需结合内毒素的特性(如稳定性、溶解性、分子量等)和应用场景[2],如液体样品中内毒素去除,会根据内毒素的分子量大小选择超滤法;生产设备、实验器皿等常选择高温、强酸、强碱等手段破坏脂质A的结构等。 图1.内毒素结构示意图 东纳生物围绕“精准捕获”的核心思路,利用脂质A是内毒素最保守的区域及磁珠超顺磁性的特点,以脂质A为靶点,开发出MagBeads®内毒素去除磁珠,可有效清除生物样品中各种革兰氏阴性菌释放出的LPS。MagBeads®内毒素去除磁珠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操作简单省时,仅需配合磁分离工具即可高效去除内毒素;无需昂贵耗材...
发布时间: 2025 - 09 - 18
浏览次数:30
电话:025-83475811   
手机:17314456709 QQ:1276827079  
Copyright ©2017   南京东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568号生命科技小镇5号楼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025-83475811 17314456709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