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主题:亚细胞定位的精准诊疗邀请嘉宾:东南大学 吴富根教授 报告热点:1. 纳米材料在各个亚细胞结构(比如细胞核、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的精准定位与诊疗;2. 纳米材料在荧光成像、细胞类型区分、药物递送、抗菌、抗癌等应用。讲座时间:2021年1月21日 14:301月21日下午2:30,由微纳米技术医学创新与转化平台和徐州淮海生命科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第四期线上学术沙龙正式拉开帷幕,本期主题是亚细胞定位的精准诊疗。为此我们邀请了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吴富根教授。吴富根教授是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人才”(2016),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吴教授在细胞及亚细胞(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细胞核等)荧光成像及分析、细胞表面工程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抗癌、抗菌、成像、生物检测等)的应用以及基于细胞自噬、癌细胞耐药性、肿瘤免疫疗法等思路寻找生物材料或生物分子的抗癌新应用等方向做了很多精彩的工作。“为什么要开展亚细胞定位的精准诊疗呢?”,吴教授以一个疑问句开启了今天的报告会。实际上细胞中各个亚细胞结构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或者对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刺激有不同的响应,因此不同亚细胞定位的诊疗策略会显著影响其疗效。例如很多抗癌药物的最终靶标是细胞核,而研究者们遇到的挑战则是质膜和核膜等具有药...
发布时间:
2021
-
01
-
29
浏览次数:15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化学发光是指伴随化学反应过程所产生的光的发射现象。某些物质(发光剂)在化学反应时,吸收了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能,使反应的产物分子或反应的中间态分子中的电子跃迁到激发态,当电子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这一现象称为化学发光。将待测物从复杂的样本环境中检测出来是极具挑战性的,针对不同的样本和检测项目,其检测方式具有极高的浓度依赖性。当检测浓度大于1ng/mL时,可以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方法;当检测浓度低于1ng时,可以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当检测浓度低于500pg/mL时,需要采用具有信号放大功能的化学发光和放射免疫测定法。又因为放射免疫测定的废弃物具有放射性,还需要特殊处理。因此,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成为了时下热门的免疫检测方式。不仅如此,化学发光还具有自动化、高通量(多个样本测试,多项检测项目测定)等优点。磁珠法化学发光检测原理磁珠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将磁性分离技术、化学发光技术、免疫分析技术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方法,充分利用了磁性分离技术的快速易自动化优势,化学发光技术的高灵敏度及免疫分析的特异性。磁珠法化学发光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抗体/抗原等活性物质和磁珠表面的活性基团结合而包被在磁珠上,检测时,将待检物和包被有抗体/抗原的磁珠,化学发光分子标记的抗体/抗原在一定条件下孵育,...
发布时间:
2020
-
12
-
25
浏览次数:1856
2020年12月12-14号,第二届全国生物磁学与磁性纳米材料学术会议暨第九届纳米医学全国博士生论坛成功在南京溧水恒大酒店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纳米磁学专家和博士生共聚南京,分享前沿研究成果,把脉技术创新方向,以期进一步推动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图1 会议开幕式现场东纳生物的展台全方位展示了公司自主研发的十五大技术平台:超声微/纳气泡诊疗研发平台、微纳米材料制备平台、纳米酶应用研发平台、表面修饰与偶联技术平台、靶向纳米探针构建平台、纳米药物递送研发平台、多模态分子影像研究平台、多功能纳米诊疗研究平台、生物材料与凝胶研发平台、体外诊断研发平台、磁性微球应用技术平台、基因磁转染与递送平台、细胞磁标记磁分选平台。这些技术平台将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生物医学微纳米材料产品、科研定制服务以及医疗产品研发服务。图2 东纳生物公司展台开幕式上,杜江峰院士、阎锡蕴院士和高家红教授分别带来题为“微观磁共振谱学与成像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纳米酶,一类蕴含酶学特性的新型纳米材料”、“脑磁图的现状和展望”的精彩主题报告。图3 阎锡蕴院士做“纳米酶:新材料与肿瘤诊治新思路”报告图4 杜江峰院士做“微观磁共振谱学与成像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报告开幕式后,会议分为医学影像与智能诊疗、生物磁学以及生物医学磁性微纳材料及输药系统三个分会场继续进行。专家学者们围绕纳米医学、医疗...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6
浏览次数:198
众所周知,在大多数脑癌中,血脑屏障(BBB)的存在是药物输送的重要障碍[1]。BBB是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基底层和细胞外基质(ECM)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这些成分与平滑肌细胞和神经元一起形成神经血管单位(NVU),进而调节脑血流量和BBB功能。这种严格调节的屏障的结果是毒素和药物(包括化学疗法)不易穿过血脑屏障,给药物向大脑的输送带来了麻烦。总结发现,当前用于克服血脑屏障的药物递送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图1 当前用于治疗原发性脑肿瘤的药物递送方法的概述[2]第1组:鼻内药物输送药物以喷雾颗粒形式进行配制,这些喷雾颗粒通过神经上皮通过鼻腔进入大脑。在这里,药物可以不受血脑屏障(BBB)干扰地进入。药物通过从鼻腔神经上皮细胞到CNS的细胞旁,跨细胞和神经元运输而传递到大脑。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合鼻内给药,因为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配方决定了药物在大脑中的生物利用度。一般来说,低分子量的亲脂性药物(例如脂质体、环糊精等)经鼻给药后比带电荷的亲水药物表现出更好的生物利用度[3]。另外,药物通过鼻腔输送的优点是药物不会被首过代谢所代谢。但是,缺点是可通过鼻内进行给药的体积很小。第2组:纳米颗粒纳米颗粒包裹药物以延长血浆半衰期,并通过增强的通透性和保留(EPR)效应,内吞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进入脑实质。纳米颗粒渗出后,包封的药物可以缓慢释放到组织中。由于纳米粒子无法...
发布时间:
2020
-
11
-
30
浏览次数: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