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基因转染世界复杂而神秘。东纳生物现提供免费的MagTransfTM磁转染试剂试用装,欢迎各位学者与我们一起探究基因转染的世界,详细信息请来函来电咨询。五步解析 磁转染,深挖细节增效率 1952年,美国遗传学家阿尔弗雷德·赫尔希(Alfred DayHershey)和玛莎·蔡斯(Martha Cowles Chase)让全世界认识了携带遗传信息的DNA,掀开了基因时代的篇章。半个世纪过去了,基因测序技术发展的如火如荼,而基因转染技术乃至于基因治疗技术仍在摸爬滚打中艰难前行。基因转染是将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到真核细胞中的技术,需要携带信息的DNA及转染试剂。常规基因转染分为病毒载体法(生物学方法)及非病毒载体法(非生物学方法)。目前,转染效率最高的是病毒,但病毒的毒性及免疫原性大大提高了其研究难度。非病毒载体,如阳离子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磁珠等,虽然由于不具备病毒跨越细胞内障碍的能力,但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以大量生产的优势,所以该类载体成为研究的热点,其研究的重点就是提高转染效率。首先我们来认识下基因转染的过程。 图1 转染过程简图[1] A:携带信息的DNA与转染试剂形成复合物。转染试剂的选择、缓冲液、pH、投料比、反应浓度都会影响最后复合物的大小及稳定性,进而影响之后的转染效率。东纳生物的MagTra...
发布时间:
2019
-
08
-
29
浏览次数:197
组合1:特价磁珠低至3折货号产品名称浓度规格目录价折后价Mag 9210200 nm核酸提取硅羟基磁珠50 mg/mL10 mL1350405 组合2:爆款磁珠买一赠一 同等价位随心混搭货号产品名称浓度规格价格/元MB1001MB1004MB1002MB1010MB1013MB1015MB10181 μm羧基磁珠1 μm羧基磁珠(低非特异性)1 μm氨基磁珠2.8 μm羧基磁珠5 μm羧基磁珠10 μm羧基磁珠20 μm羧基磁珠10 mg/mL 2 mL5005 mL101010 mL1900 组合3:功能磁珠5.8折 让你舍得货号产品名称浓度规格目录价活动价MB1003MB1003aMB1003bMB1014MB1016MB10191 μm链霉亲和素磁珠1 μm高性能链霉亲和素磁珠1 μm链霉亲和素磁珠(低非)5 μm链霉亲和素磁珠10 μm链霉亲和素磁珠20 μm链霉亲和素磁珠10 mg/mL1 mL15308875 mL3820221510 mL72504205MBTi-BMBTi-HMBTi-4.5-BMBTi-4.5-H1 μm二氧化钛磁珠(薄壳层)1 μm二氧化钛磁珠(厚壳层)4.5 μm二氧化钛磁珠(薄壳层)4...
发布时间:
2023
-
03
-
08
浏览次数:203
新品推荐 可洗脱1 μm链霉亲和素磁珠2025好磁珠 东纳造01产品简介01链霉亲和素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SA)与生物素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亲和常数Kd一般能达到10-15M,通常很难通过温和的方法将结合后的SA与生物素分开。常规分开SA和生物素的条件一般会使SA失去活性,同样生物素标记的抗体、抗原也会失去活性,所以一般认为SA与生物素的结合是不可逆的。02可洗脱链霉亲和素南京东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可洗脱链霉亲和素磁珠。磁珠表面所修饰的重组链霉亲和素是在天然链霉亲和素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减弱与生物素的亲和力,实现与生物素可逆的结合和解离。可洗脱链霉亲和素磁珠具有易洗脱、空间位阻小、偶联效率高等优点,可用于生物素化的蛋白、抗体、核酸等物质的温和分离、纯化及回收利用。表1.可洗脱链霉亲和素磁珠对生物素化探针的捕获及洗脱数据使用表1中的两款链霉亲和素磁珠捕获5 μg生物素化核酸探针。其中MB1003链霉亲和素磁珠捕获生物素化探针后使用传统方案95%甲酰胺,75 ℃处理10 min,而MB1058链霉亲和素磁珠(可洗脱)捕获后的生物素化探针则使用5 μM游离生物素,37 ℃处理45 min。结果显示采用MB1058磁珠进行生物素化探针捕获并采用温和的洗脱方式也能获得传统甲酰胺方案类似的洗脱效率。02订货信息...
发布时间:
2025
-
03
-
11
浏览次数:20
◆ 研究背景:中国科学家作为纳米酶的发现者、原创概念的提出者,系统地研究了无机纳米材料的酶学特性、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以及类酶催化机制,建立了纳米酶标准术语、催化活性测量标准方法,并将其作为天然酶的替代品应用于疾病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随着纳米酶领域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壮大,纳米酶产品已经走向市场,这对检测、计量、认证和标准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目前国际上有关纳米酶的相关标准十分缺乏。中国作为国际上纳米酶领域的领跑者,前瞻性地开展相关标准研究,领先占领部分技术领域及市场,对于我国在纳米酶领域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提出问题:当前,如何准确评估纳米酶的类酶活性是研究人员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由于纳米酶的催化活性与颗粒尺寸、形貌、组成、表面修饰、晶体结构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使得对其催化活性的准确测量和评价变得十分困难。此外,即使是相同的纳米酶材料,不同的实验室和/或分析方法(如比色法、酶促反应动力学评价、比活力计算)往往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和表达形式,从而导致实验室测量结果不具可比性,形成“数据孤岛”(图1)。例如,通过与天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米氏动力学常数(如Km、Vmax和Kcat)做比较来评价纳米酶的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时,不同实验室出具的参照物HRP的测量结果总是有差异的,这可能与HRP来源、生产批次、活性状态以及各实验室测量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有关。因此,在评价纳米...
发布时间:
2023
-
01
-
10
浏览次数: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