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化疗的无效性、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TME)是肿瘤治疗的关键挑战。此外,当肿瘤经历创伤应激时,会分化一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CXCL12),促进了肿瘤的侵袭、耐药和免疫抑制。为了克服单一治疗模式的内在局限性,多模式协同治疗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多模式协同治疗借助多功能纳米平台,整合了各种治疗模式的治疗潜力,发挥了显著的协同作用,实现了“1 + 1 2”的效果,比单一治疗模式或其理论相加更强。 为实现多模态协同治疗,东南大学张宇教授团队设计了一个多模态协同治疗纳米平台(CDT/免疫治疗/抗转移/双模MRI肿瘤成像)。首先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基纳米颗粒核心中加载Fe3O4和BMS-202 (PD-L1抑制剂),并进一步在其表面原位合成了MnO2壳层,构建出载药Fe/Mn复合磁性纳米颗粒。随后,分别用透明质酸(HA)和AMD3100 (CXCR4拮抗剂)靶向包覆金属有机复合纳米颗粒,从而实现多模态协同治疗纳米平台(FMN-BMS@HA+AMD)的构建。该纳米平台优先靶向至肿瘤区域,基于肿瘤微环境,MnO2与GS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Mn2+,导致GSH耗竭,从而增强化学动力治疗(CDT)效应。同时,MnO2对H2O2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缓解缺氧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通过阻断CXCR4/CXCL12及PD-1/PD-L1轴,阻止肿瘤转移,提高免...
发布时间:
2022
-
12
-
28
浏览次数:287
研究背景肿瘤浸润性T细胞的活性在免疫激活相关癌症治疗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评估肿瘤中T细胞的免疫活性对癌症免疫治疗的免疫调节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非侵入性分子成像方法已取得较大进展,针对T细胞特定生物标志物的策略已被广泛用于揭示肿瘤中T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然而,肿瘤微环境可能对T细胞的生存、增殖和免疫活性产生不利影响。比如,T细胞膜表面还原巯基(-SH)的数量与T细胞的活性呈正比关系,但肿瘤微环境中的活性氧可氧化-SH,使其转变为S-S基团,从而导致T细胞免疫失活,这一现象称为“T细胞衰竭”(图1a)。有研究表明,卵巢癌和肠癌患者体内具有肿瘤杀伤活性的T细胞仅占10%。由此可见,T细胞数量并不能代表T细胞的活性。为实现T细胞免疫活性的可视化调控和定量,厦门大学周子健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小元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郭伟圣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表面连接了ROS清除基团(2,2,6,6-四甲基哌啶(TEMP))和T细胞靶向片段(抗CD3F(ab’)2)的T细胞靶向融合脂质体(T-Fulips)。该脂质体与T细胞融合后会使T细胞表面存在TEMP,TEMP 可充当 ROS“诱饵”,减少T 细胞表面-SH 基团的损失,避免T细胞失活。同时,顺磁性 TEMPO自由基的产生为磁共振成像(MRI)定量T细胞活性提供了显著的质子T1弛豫时间的变化(图1b)。具体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Nano...
发布时间:
2022
-
12
-
22
浏览次数:426
关于东纳生物全面调整产品价格的公告共赢共发展,东纳生物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 尊敬的客户: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本公司一贯的信任和支持! 东纳生物秉承“始于微纳,止于至善”的企业精神,长期致力于微纳米磁珠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国产替代进口。即使在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原材料、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均上涨的大环境下,我们仍不断克服各种挑战,通过技术赋能和精益生产不断扩大产能,降低成本,诚挚地为科研群体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 为了进一步回馈新老客户群体,更好地服务于更多客户,东纳生物全面进行了产品价格策略调整,对免疫诊断磁珠、分子诊断磁珠、细胞分选磁珠、蛋白纯化磁珠、胶乳/荧光微球五大类产品全面制定了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体系。经此次调整,产品品类将更全面、规格更多样化,价格更公开透明。全力为广大生命科学、医学以及医疗技术行业研发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的价格表(见附件)将于2022年12月1日正式启动,因为调价给您工作带来的不便,请您谅解。我们期待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感谢您对我们的信赖! 南京东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568号生命科技小镇北区5幢6层 电话:025-83475811 ...
发布时间:
2022
-
12
-
01
浏览次数:114
Biosens. Bioelectron.普鲁士蓝纳米酶成功用于纸基比色葡萄糖传感近日东南大学顾宁院士团队与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将普鲁士蓝纳米酶应用于纸基比色葡萄糖传感。利用普鲁士蓝纳米酶代替天然HRP,与天然GOD协同催化级联反应,可以有效节省成本;结合手持式检测设备,实现了在2.5 mM到25 mM的校准线性范围测量对实际血液样本中葡萄糖浓度精确测量,并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热稳定性,以及与市售葡萄糖试纸条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研究工作以“Paper-based colorimetric glucose sensor using Prussian blue nanoparticles as mimic peroxidase”,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博士生童鎏为文章的第一作者,顾宁院士与苏恩本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一、研究背景对人体血液中葡萄糖、尿酸、肌酐、胆固醇等代谢物的定量检测对于评估糖尿病、慢性和急性肾损伤和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慢性病的评估需要频繁的生化检测。对于可被特定氧化酶催化生成过氧化氢的代谢物,实验室内往往利用一种名为Trinder反应的传统比色法进行检测。然而,这种检测往往需要繁琐的设备、繁琐的样本采集和专业的操作。作为替代方案,基于纸张的比...
发布时间:
2022
-
11
-
10
浏览次数: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