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人员主导制定的
纳米酶催化活性测量方法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纳米酶是具有类似酶的催化活性和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的纳米材料,其催化活性依赖于纳米材料的种类、尺寸、表面、晶体结构等多种因素。对于同一种纳米酶而言,不同的尺寸、表面或者不同的测试条件都可能影响其酶催化活性。纳米酶催化活性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对揭示纳米酶催化机制、促进纳米酶产品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并将极大提高纳米酶分析方法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许海燕研究员牵头的中国科学家团队于2019年11月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纳米技术委员会(ISO/TC229)提出标准草案《Nanotechnologies-Assessment of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of metal and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纳米技术-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量方法)的立项申请,该提案于2020年5月通过ISO/TC229立项投票。在制定过程中,先后向ISO/TC229的36个成员国征求意见,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奥地利、德国、伊朗、南非等国家的专家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多次评议和审定。该标准文本于2023年2月24日正式发布实施(ISO/TS 5094:2023)。ISO/TS 5094:2023是国际上第一个关于纳米颗粒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量方法的国际标准,也是我国在ISO/TC229/WG3主持制定的首项国际标准,对规范生物医学应用中纳米颗粒类酶活性的科学计量方法、突破生物医学应用转化的瓶颈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对于进一步确立我国在纳米酶研发与应用领域的引领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此项国际标准的项目负责人(Project Leader)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许海燕研究员和东南大学张宇教授,团队主要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利增研究员、基础医学研究所温涛副研究员、东南大学董海娇博士;参与单位还包括南京东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单位。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葛广路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吴晓春研究员作为国际项目专家组成员,对本标准的制定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本国际标准的制定得到了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负责的全国纳米标准化委员会“健康、安全和环境”纳米技术标准化工作组(SAC/TC279/WG6)承担了此项国际标准立项申请和制定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始于微纳 止于至善
地址:南京市龙眠大道568 号,南京生命科技小镇5号楼,电话:025-83475811
网址:www.nanoeast.net
南京东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